沒有不好的情緒,只有管理不好的情緒|從修行的平靜談起

👤 作者|小行者 有些人在打坐一段時間後,會進入一 […]

👤 作者|小行者


有些人在打坐一段時間後,會進入一種極度寧靜的狀態。他們的情緒開始變得平淡,甚至可以說是「無情緒」。即使家中發生衝突、孩子哭鬧、伴侶情緒激動,他們的內心依然毫無波動,彷彿只是在觀看一場與自己無關的戲劇。

在日常生活裡,他們不再生氣、不再焦慮,甚至連喜悅都逐漸消失。這樣的狀態,有些人會誤以為是修行進展的成果,是一種「出世的清淨」,甚至把它視為禪定的高階體驗。

但這樣的「平靜」,到底是真實的禪修定境?

還是已悄悄走入一種情感解離的入魔偏差狀態

其實,判斷的界線很簡單:

如果你的平靜,讓你身邊最愛你的人都無法靠近你,甚至開始不喜歡你現在這種「無情無感」的樣子,那它還是好的嗎?


情緒,不是你的敵人

很多人誤會了「修行」或「身心靈平靜」的意思,以為要把情緒「斷掉」,才算清淨。這是對情緒的誤解。

沒有不好的情緒,只有管理不好的情緒。

這是我一直以來都如此看待的觀點。情緒,是生命對價值的回應,是你在乎、你活著的證據。你不在乎的東西才真的沒有情緒。這是我一直以來都如此看待的觀點。情緒,是生命對價值的回應,是你在乎、你活著的證據。你真的不在乎一樣東西,才真的沒有情緒。你覺得菩薩有在乎的情緒嗎,觀音菩薩為何流淚?

你會生氣,因為你在乎公平。你會難過,因為你有愛。你會焦慮,因為你願意承擔責任。

這些,沒有錯。真正的修行,不是去掉情緒,而是學會怎麼承接它、管理它、活出它背後的智慧。


如果你真的不在乎,那才可怕

如果你不在乎自己的老婆小孩,其實那未必是好的,因為在乎表示你有責任,你會緊張。

你能無視身邊人哭泣痛苦,那不是你修得多高,而是你「情感抽離」了。抽離不等於解脫,它可能是壓抑、逃避、或者恐懼的保護殼。

我們不是要把情緒消滅,而是要讓它像湖水一樣自然流動。


情緒不是沒有了,是你關掉了感受

情緒不是沒有了,是你關掉了感受。有些人說自己「沒有情緒」,其實只是拒絕承認自己內心還有感情。

但多數修行者會走到這一步,不一定是因為對世界失望、對人心冷感,而是因為他們以為這樣才叫做「不動如山」、才叫「定」。

他們誤以為:不再愛、不再恨、不再起伏,就是修行的成果,是走在開悟的路上。

但那真的是情緒消失了嗎?那是你選擇關上感受的大門。

那些被壓下去的感覺沒有消失,它們只是藏進潛意識的深處,悄悄變成不安、疏離、冷淡,甚至是壓抑。

修行,是讓你學會觸碰感情,卻不被情緒淹沒,不是一刀切。


我們的心就像一片海,活的海有波浪、會流動

很多人在打坐或進入深層冥想時,會感覺到好像什麼都不重要了,不難受了,不被影響了。這種狀態有時候很迷人,讓你以為那就是終極的「解脫」。其實不是。

我們的心就像一片海,情緒失控,那是起海潚。但沒有情緒,那又變成死海。兩者皆不對。

真正的平靜,不是死水一片,而是水有波紋,卻不起風暴。就像你在水面上看到一點點微波,它不影響整體的穩定,但代表你仍然活著、在感受、在愛。

如果你身邊的人感受不到你,那你真的自在嗎?

修行到最後,不只是你一個人好,而是你能讓別人靠近你,而你還能穩穩地在中心點上。

如果你的寧靜讓人無法理解、無法靠近,那也許你該問自己:這真的是平靜,還是你築起了城牆,把世界都隔在外面?真正的平靜,是你還能愛、還能關心真正的平靜,是你還能愛、還能關心


心如大海,波浪才是真正的生命

我們的心,其實就像一片海。情緒失控的時候,會像海嘯般猛烈,吞噬自己也傷及他人;但如果沒有情緒,那又變成死海──一片死寂、無波、無生機的水面。

兩者都不是修行應有的狀態。

真正成熟的心,就像一片「活的海」,有波、有流、有韻律。情緒仍在,但不再傷人;感受仍在,但不再失控。那樣的海,是舒服的、是有人性也有覺性的,是能包容世界,也能照見自我的。

你說慈悲算不算情緒?觀音菩薩為眾生流下淚,那滴淚不正是一種深切的慈悲情緒?而那份情緒,並沒有被否定、壓抑,而是被轉化,化為綠度母──慈悲的行動力。


讓情緒流動,但不讓它主宰

面對情緒,我們應該——

  • 擁抱情緒,不批判它
  • 學會管理,而不是壓抑
  • 允許自己緊張,因為那代表你在乎。

修行不是冷感、不是抽離,而是帶著清明與慈悲地生活。

水面可以有波浪,但不需要變成海嘯;也不需要乾枯成死水。

真正的定,是能夠承擔情緒,而不被情緒牽著走。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