壯麗山景霧繚繞,中國風書法添玄妙。

修行如何改變了他的人生?探索內在成長的旅程

修行的真正意義在於生活中實踐自我提升,而非一味追求外在的神通和福報。正確的修行應該與生活達到平衡,透過修品質和修感悟來實現心靈的成長,從而面對生活中的挑戰與成長。

一、 修行的真正意義:在生活中修行

  • 其實,塵世間已經有許多煩惱讓人應付不暇了,應該把精力用在這上面,而不應該再煩惱第二世界的事情了。
  • 當你把這個世界的事情處理圓滿,當你心無掛礙,當你可以好好做人,好好生活,當你面對任何人事都問心無愧,心無煩惱時,你還以為這個世界的事處理好了,要準備去面對下一個世界的修行時,你會發現你已經在這個世界修好了。
  • 就像我們唸經不應該為了求福報,但它還是會有福報。
  • 例如佛陀成佛後,還受著以前造業時的果報,例如長期頭痛,消不掉,只能承受下來。結果現在有人說,他有能力幫你把那些果報消除掉,這個想都不用想的事。
  • 要反思自己,學習自己,如果自己都一定沒有錯,有問題都一定是別人害的話,自己都不用改,永遠不會進步。
  • 你積功德有福報,你沒功德沒福報,很懂得風水。結果你挑的地方總會有一些意外讓你得不到。
  • 生活是檢驗成果與磨練。你把坐中修當成練體能練兵,生活的紅塵磨練,就是到戰場磨練。
  • 我只在意修行者有沒有過好自己及家庭的生活,有沒有問心無愧、看透煩惱。若你與你的家人都不快樂,談修行就是扯蛋了。
  • 面對生老病死也是一種學習,沒有經歷過的根本就是幼稚園等級。
  • 太執著於對錯不太好,他是不是善良的比較重要。

二、 修行容易走火入魔的心態

  • 容易走火入魔的修行心態:
      1. 把精神都關注在所有的感應變化
      1. 把自己的生活重心完全寄託在菩薩外力,這是以外道心態來修佛法。
      1. 為了神明幫你,有條件性的修法。
      1. 嚮往神通感應。
  • 修福報無可厚非並不妨礙修行,讓生活順利一些可以方便我們修行。但並不是以神明幫助你過生活為目標,放棄自己生活的努力及改變,那不如不修。要求回饋交換的有條件性修法,就是以外道心態學佛法。

三、 正確的修行方法:唸經、持咒與打坐

  • 唸經及持咒的方式,就算開始有目的性,那個咒語和經文也在影響你的心性。
  • 你不能苛求每個人都跟你一樣世俗無所求,一心向佛悟道,不可能,90%的人不會有這種求道心。大多是先引他進門,再慢慢潛移默化,人都一直在變的,而且他還一直念咒唸經,其實每個人的每一個階段的智慧都不一樣,沒關係不用勉強,只要有往前踩,他會進步的。
  • 你積功德有福報,你不懂風水,結果你搬家總會不小心搬到風水好的地方。
  • 我是這樣的思維,不用去分別人修的對不對,因為日常生活中無信仰的人,我們都對他們很好了,無信仰都如此,有信仰修持但不太正確又怎麼樣呢。我只分兩類人,你是立意良善助人,還是不良企圖害人。

四、 修行與生活的平衡:修品質,修感悟

  • 給個建議,坐中修和生活修是一起的,平常該有的娛樂還是要有,並不是加大數量速度就快了。(但十萬門檻還是要的啦) 修品質修感悟,在家就是強在有生活磨礪。
  • 每天睡前,留15分鐘思考自己人生,想想說話有沒有傷到愛你的人。如果那天有重要的事情,1080遍大可以減半,不要影響到生活,不要為了修行跟家人吵架。
  • 學習如何有智慧的處理世間的事情,必須多看書,多看影片,電影中的智慧,人們的分享,看看身邊發生的一些人事物。
  • 再來,你每天要留至少15分鐘來思考自己的事情。這15分鐘只有兩個時間點是最適合的。一是打坐剛出定時間,一是睡前時。在你做自我省思的時候,必須確認每一次都要有收穫。

五、 如何判斷修行是否偏差?

  • 學佛者必備觀念:(按數字排,這些是入門知識,上網找得到,所以不多解釋) 三皈依、戒定慧、四無量心、四聖諦、六度萬行、八正道、五戒十善道、十二因緣。
  • 偏差徵兆可能會是:
      1. 動不動就覺得被無形干擾
      1. 生活遇到挫折就想到神明
      1. 你覺得有很多奇特現象及感應,一直到處問人或分享
      1. 你修不到一年,但佛菩薩經常出來指導你
      1. 你一年裡至少去神壇宮廟擲杯或問神十次以上
      1. 你的另一半因為你的修行開始不高興
      1. 你覺得生活很累,每天求神,覺得只有神明能幫你
      1. 你為了修行跟家人吵架,覺得你在做神聖事情,他們愚昧
      1. 你比起以前,睡眠品質更不好
      1. 你的重心不在職場、家庭,而在道場。
  • 若發現自己有這現象的話,應當這麼做:今天就停止修法,直到你可以做到正確心態。直到像無神論者那樣懂得生活的一切改變在於自己。直到自己承擔起生活的責任,好好努力,反求諸己。直到你可以對一些感應變化,都有不理不睬,不分辨不理會、不喜不憂的心態。
  • 這樣可能及時煞車,找回自己,丟棄偏差心態,先回到你的生活好好努力。生活就是修行,你先把生活和自己顧好,再去專心修行。
  • 「什麼,現在生活很苦?」那更要想辦法,神明不會因為你求就把生活變給你。
  • 「土地公法門也是修福啊?」對啊,有些法門是有這作用,密教的財神法更明顯。但應持「有則感恩,無則無事」單純喜歡土地公而修的心態,生活照常。

六、 正確看待因果與業力:消業障與祈福

  • 當修行人發現自己連一般人都不如時,就是修岔走火入魔的開始。
  • 正常人生氣也不至於氣到腦壓過度,這是少數脾氣暴躁者才會發生的事,我們修行不應該修到連普通標準都失去。你把責任推卸於修行,甚至因此悟出以後還是怒火沖冠才是王道,這就越修越糟了。
  • 當我們無法判斷自己方向對不對時,可以思考一下這個原則:無論什麼理由,如果你修行得到的結果是普通人的標準之下,那很可能已經走火入魔不自知。
  • 因果沒那麼難理解,不要無限上綱就好。平時我們遇到別人有困難應該儘量幫忙,不用擔心介入因果,因為正常人使勁你的渾身解數也介入不了因果。
  • 會干涉到因果的都是利用一些法術或鬼神之力強制干涉無形,一般人根本不需要擔心,因為你不能。所以行善就儘量行善,如果對方因為你有所改變,那一定是不屬於因果的部分。
  • 至於剛出生就殘障的小孩,到底算不算業力呢?說是業力你感覺在傷害他,但說不是業力單純你倒霉,這結果對他更不公平。怎麼說都不好,就別說了,有些事放心裡就好。
  • 問:所以假設為自己的親人朋友念經祈福,也不算是介入因果對嗎?因為不見得改變得了什麼。
  • 答:可以改變,但不是改變因果,不至於每件事都是因果。你唸經祈福,對方冤魂不買單也沒用知道嘛,所以原則上沒什麼問題,但如果他買單了,這是你們努力得來的,你情我願罷了。
  • 強行介入就像是他不買單,但你請巫師把他趕走。如果債主聽了你的陳述,願意不追債,那是你的本事。
  • 我的看法就是:真懺悔、真付出、真修行,重業輕受,原則上可以消一大部分。
  • 但在佛經裡也有矛盾之處,佛陀小時候打了魚頭三下,結果一輩子偏頭痛,這不是一個佛陀會有的現象,按照這種情況是把業報放大來應驗。但同樣的佛經裡說念了某某咒,甚至只要聽到一次也好,所有一切五逆等重罪都消除,那也是不合理的,論點看起來與偏頭痛故事相違。這個不同觀點你們自己思量一下。
  • 消業障的第一步是從真懺悔開始,但果報免不了,果報是看你的能力與證量,22k時的你與年薪百萬時的你,要還債的痛苦是不一樣的。
  • 其實我們做事不需要想那麼多,盡全力去做一個真正的善人,時時維持慈悲、關懷的心,把家人照顧好,寧可吃虧也不害人,那你這人生就無憾了。
  • 管他因果怎麼樣,你就認真做你的人,修好自己的心,未來自然不會虧待你。
  • 改善現在的身口意心性品德,比懺悔過去世不記得的事情應該更重要。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