未灌頂當然可修本尊法門,但若您不放心,有一法可獲得本尊灌頂,淨業修持,加速相應。也就是說我們可以上疏文,請本尊來幫您灌頂(本篇方法只適用於本處公佈之法門,他脈法門請尊重他脈門律)
未得灌頂,能否修持本尊法門?
若你學習的是某位上師所傳的密法,而該傳承明確要求「必須灌頂方可修持」,那就應當尊重那位上師的規矩。這是他個人法脈的門律,屬於他傳法的權限與界線。
然而,若你所修的法門並非來自那一位上師的傳承,就不必受他規定的約束。修法是否需灌頂,關鍵在於法脈的來源:若原法持者選擇公開流通、廣傳利生,那麼任何人皆可依教修學。
例如,不丹的諾蒲上師公開了「大手印瑜珈法要」「六成就法」。這更扯,這是比本尊法門還要進階的法門,屬於秘密法範圍。但諾蒲上師願意公開啊,西康的諾那活佛、貢噶上師也普傳了啊,他們的上師說要灌頂才能學,但到了他們這一代就公開了,人家就願意啊,這種事當然是持有者說了算,那當然沒問題。
既然可學,為什麼還要做「上疏文求本尊灌頂」?
這裡所分享的本尊法門與修持法,皆源於個人傳承與經驗,其中多為菩薩教導與允可,我同意公開那就是可以修。
那為什麼我還要教大家「如何上疏文求本尊灌頂」呢?其實沒做也行啦,但有做更好。
因為即使你未灌頂也能修法,但若能請本尊親自灌頂加持,你將更快與祂相應,修行效果會更深、更穩。
這個「上疏文」的行動,其實是一種主動禮敬。你不是在請求一場儀式,而是在通知本尊:「弟子願拜您為師,願修習您的法門,願您垂慈攝受。」
若不主動稟告,也許本尊終有一日會「自行發現」你的心意,親自前來加持;但那往往要等你修行已經觸動祂的悲心之後才會發生。這當然會發生,但需要時間。這種情況也很常見,歷代祖師很多都是修習法門到本尊自己主動過來加持灌頂,否則第一位修法的人是誰來灌頂的?
而我們現在是主動寫疏文給祂,等於是先遞出一張「拜師申請書」,正式告訴祂:「我現在要認您為師,修持您的法門了!」這等於是跳過漫長的等待期,讓本尊第一時間就知道你的存在與決心,這樣獲得加持與相應的速度自然會快很多!

灌頂的核心本質:「本尊認可加持」而非僅「儀式完成」
理解替代方案之前,須先釐清「灌頂」之實義:
依東密與唐密傳統,灌頂之實質,在於「本尊親許」。
具德上師先行與本尊合一,再代本尊為弟子授記、加持、開許修法資格。
換言之,上師是「中介」,本尊才是「授法主體」;儀軌是「形式」,心契才是「內容」。
因此,若能直接獲得本尊「心許」——雖無上師現場授灌,亦可視為「法流已通」。
此即「疏文攝受法」之立論基礎。也就是說一般人沒辦法找本尊來才需要上師幫您灌頂,其實上師也是請本尊幫忙加持。
但若我們有辦法通過疏文請本尊加持呢?關鍵是本尊有沒有來。而灌頂只是一種加速器,若無本尊的灌頂,你仍然能夠達到終點,一路達到相應。
因為有一個秘密大家並不知道,也幾乎很少人知道,但是歷代祖師大德都經歷過。那就是:如果你說得好,即使你沒有去找本尊灌頂,本尊也會自己跑來幫你灌頂,因為他認可你這個弟子。
得本尊灌頂加持法:以「疏文」仰稟本尊,求取攝受認可
(一)何謂疏文?
「疏文」為漢傳宗教儀軌中,信眾向佛菩薩、本尊或護法呈遞之正式文書,具「陳情、稟告、發願、祈請」四重功能。
其本質非「祈求神明庇佑」,而是以恭敬文體,將個人誓願「立契立案」,呈送法界,屬「心法相應」之方便。
(二)教理依據
此法非個人創見,而見於:
- 日本東密祖師空海大師《秘密曼荼羅十住心論》中,提及「誠心自誓,感通本尊」為入曼荼羅之先導;
- 清代密教居士彭際清《華嚴念佛三昧論》云:「若無師授,當至心禮佛,自陳誓願,求佛攝受。」
(三)先修法,再焚疏文
先修法,再焚疏文 (若無法同一天,請於前一天修法時告知本尊今日之前)
| 流程 | 方法 | 說明 |
| 1. 潔淨準備 | 沐浴更衣,齋戒一日;清掃靜室,設佛壇(供釋迦牟尼佛或本尊像)。 | 避葷腥、酒、五辛;保持身口意清淨。 |
| 2. 書寫疏文 | 用黃紙或潔白宣紙,以墨筆正楷書寫(範本附後)。 | 姓名、本尊名號、法門名稱須清晰無誤;不可潦草塗改。 |
| 3. 修本尊法 | 按平時所學的儀軌,在家修本尊法。 | 這本尊法就是你之後要修的那個儀軌。 |
| 4. 稟讀疏文 | 本尊法結束後,離座去燒疏文。可出門宮廟燒,可去陽台燒,燒完朗讀疏文三遍,每遍後默觀本尊慈顏,心存至誠。 | 不宜默念;但可輕念,語速平穩,字字分明。 |
| 5. 焚化疏文 | 於淨處(如:戶外東方空地、寺廟香爐旁)焚化,全程合掌觀想煙光直上蓮座。 | 焚畢禮佛三拜,迴向法界。 |
疏文範本(標準格式,可直接使用)
以下是疏文範本,也可參考其他篇有關疏文寫法的規範。可見:疏文的寫法
《祈請觀世音菩薩灌頂加持修持本尊法門疏》
具疏人:弟子 ○○○
生辰八字:○○○○年 ○○月 ○○日 ○○時
居住地址:○○○○○○○○○○○○
稟告尊:南無大慈大悲 觀世音菩薩 本尊 虛空壇城 蓮座前
伏以 法性寂然,遍滿虛空;眾生一念,尊即垂應。
弟子○○○,久仰尊德巍巍,如日輪懸照,普照無私;感念尊悲浩瀚,如虛空含容,運化無盡。
今誠願修習「○○○法門」,此法以尊為根本,以悲智為體,以利生為用。
願依正教之軌,恭敬受持,冀得契入尊之光明海印,蒙尊垂慈灌頂加持,淨我業障,開我智慧,使我得以清淨而修持此本尊法門。
弟子雖知誠心所至,萬里亦能感通;然自覺障重業深,願藉尊悲願之力,助我速契法流,令心融法界,願融尊心。
是故今日,不為祈求名利,不為畏懼苦厄,唯以至誠三願,仰白蓮前:
一者,願得尊之光明灌頂——令我心眼開明,修持不滯於相;
二者,願蒙尊之加持攝受——願尊垂光,淨我業障,使修法得以清淨相應;
三者,願隨尊悲願利生——以尊之智破無明,以尊之悲濟苦海,以尊之力護正法。
若尊慈悲攝受,願菩薩親臨加持灌頂,以光明之力融入弟子身心,令心地清淨、業障消除,得具修持本尊法門之緣與能量,速能相應,易入法界。
弟子謹誓:
一、若蒙攝受,必以清淨心持此法,不雜私欲;
二、若於修持中見有偏差,願即自省懺悔,求尊加被,令歸正念;
三、一切功德迴向法界,願眾生同離苦得樂。
弟子並誠心感念:
此法能得聞持,皆賴諸大德悲願流傳,願此頂禮一拜,報諸師恩,感謝法門開示之功德源流。
若蒙慈允,願以夢中清淨、心光明淨、修法順心為驗;若有障現,願尊垂憫調伏,使法緣堅固。
至心敬禱,願尊慈鑒。
歲次 乙巳年 十一月十三日
弟子 ○○○ 百拜稽首 謹疏
焚化儀式說明:
誦完疏文後,請在清淨的空間中以恭敬心焚化。焚化時觀想文字化作光明上升,直達虛空,觀想土地公於虛空中接走疏文,送往觀世音菩薩本尊接納,祈禱並觀想本尊來灌頂加持。
- 「○○○」處請填入真實姓名及本尊名號(如:綠度母、大黑天、文殊師利);
- 「○○○法門」請具體寫明(例:大悲咒修法、穢跡金剛法、財寶天王心咒持誦法);
- 焚化前,可補口白:「弟子疏文已具,唯願本尊慈光攝照,灌頂加持。」
- 地址以現在所住所準,並以國際信件可達為準。
其他參考:依聖嚴法師開示,持誦「大輪金剛陀羅尼」
(一)法師開示原文
「若您是修密咒及密教手印,若無灌頂是不能修的,是不如法的。
但如若在釋迦牟尼佛像前,誠心念誦『大輪金剛陀羅尼』21遍,
即如見佛,即同入一切曼荼羅,所求諸法皆得成就,可免盜法之罪。」
—— 聖嚴法師,《學佛群疑》
(二)經典依據
此咒出自《大輪金剛總持陀羅尼經》(《大正藏》No. 1077),佛陀親說:
「此陀羅尼,能令眾生入一切壇場,不被諸魔所惱……若誦此咒二十一遍,即同入壇受灌頂已。」
(三)操作要點
- 時間:擇一日修此法,誠心念誦『大輪金剛陀羅尼』21遍
- 地點:釋迦牟尼佛像前(法相亦可),面向佛禮拜後持咒。
- 心要:觀想咒音化金色光明,遍照全身獲得加持。
- 數量:21遍為最低基準,可增至108遍增上效力。
我們真的會因為「偷學」而被菩薩懲罰嗎?
講了這麼多獲得本尊加持灌頂的方法,最後我想跟大家聊一個許多人內心深處的小擔憂:
「我沒有灌頂,就自己去念菩薩的咒、修祂的法門,真的會下地獄嗎?」
讓我們回到最根本的問題上。
1. 菩薩的慈悲是無條件的
「灌頂」儀式存在的根本目的,是希望透過本尊的加持與認可,讓你在修持法門時能更快速、更順利地相應。它是加持,是鼓勵,是授權,而不是一份「死亡契約」。
試想一下,你心懷善念,渴望學習菩薩的慈悲與智慧,想要念誦祂的咒語來幫助自己和他人,這是在向上、向善。如果一位大慈大悲的菩薩,因為你沒有通過「形式」上的手續,就因此判你「下金剛地獄」、將你狠狠踩一腳,這還是菩薩嗎?
這根本就不是佛菩薩的行為,而是魔的作為。當一個人想學習向上、想拜本尊為師時,本尊只會高興地伸出援手,絕不會落井下石。所以,請你放一百個心,別再為「念咒會下地獄」這件事困擾了。
2. 關於「盜法罪」的另一個視角
那麼,關於「沒有灌頂修法會下地獄」的說法是怎麼來的呢?
這很可能是古時某些傳承為了保護法門的清淨性、確保修法者對上師的恭敬心,以及避免不負責任的亂傳亂修,而制定的一種極端權宜之說。它不是佛法的終極真理,而是一種約束性的門規。
3. 東密與藏密的例子告訴我們
最明顯的例子就是「不動明王咒」。
在藏傳密宗裡,修不動明王法通常需要灌頂和口傳。但反觀日本東密(真言宗),不動明王的咒語和法門早就被公開化了,甚至有些寺廟會直接把咒語貼在牆上、貼在外面,鼓勵大眾隨緣念誦、求取加持。
這難道是東密的大德們不怕下地獄嗎?當然不是。
這說明了一個道理:「必須灌頂,否則下金剛地獄」的說法,只是一種特定的傳承脈絡和管理方式,它並非顛撲不破的宇宙真理,也不太可能是慈悲的佛菩薩會做出的裁決。
我們在修法時,應尊重傳承的儀軌(例如前面提到的疏文或大輪金剛陀羅尼),但同時要保持智慧。以清淨心、恭敬心、利他心來修法,你獲得的,只會是本尊的加持與守護,絕不可能是懲罰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