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剛經核心教義的解析
金剛經中有一句話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」是十分之重要的。
金剛經云:「是故須菩提。諸菩薩摩訶薩。應如是生清淨心,不應住色生心。不應住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生心,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。」
正確翻譯與詞語解析
我依原文的字面是這麼翻的:「所以須菩提,諸位菩薩們,應該要這樣起清淨心,不應執著色相而生心,不應執著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相而生心,應該要無所住相而生這個心。」
1.心:指呼應前面的清淨心(再多看幾次原文就懂了)
2.無所住:指不執著、不住相。
3.應如是:應該 像 這樣 (是 = 這,文言文)
無所住=無所執,到底無所住什麼
不應住什麼相?不應執著、不應住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六相。(什麼是色聲香味觸法,可以參見心經)
所以說,我們行事應如何生這種清淨心?應該無所住而生這清淨心。無所住就是不執於六相,若我們處世都可以這樣不執著不住相,已是一個很高的境界了。無論是「無我」「無法」等等都是緣自「不住相」,因為人世間的「我」「法」「財」等等全是一種相。
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」很重要,單靠這個就可以成為自己入世修行的法則了。
翻譯差異與原文的重要性
但有許多的翻釋都翻到天邊去了,你們可以去書店找五本的金剛經,看看每一本對這句話的翻譯,你會發現有五種不同的解釋。光是「生其心」的心,就有各說各的。
這經文前面就寫清楚是要生清淨心,不應著於色聲香味觸法而生心,而不是扯什麼佛性、什麼諸法無諦、無常,那是你自己理解的。應無所住而生其心,到底指什麼是要呼應前文參考的。
被詮釋左右的閱讀理解
就如同我們閱讀一本書,卻完全依賴於書評或他人的解讀,那麼我們真的理解了作者的原意嗎?或是我們被後來的解讀所誘導,而偏離了原文的真正含意?
這就好像在觀賞一幅畫作時,我們只聚焦於旁邊的說明標籤,卻忽略了畫作本身所要表達的情感和故事。
我們應該回歸原文,從字面上去譯經,而不是帶入「個人的解讀」。到底你去注經?還是用經來注你的意思。文學史上最有名的公案,是郭象注莊子,還是莊子注郭象?
莊子、郭象與金剛經:詮釋的挑戰
在中國文學和哲學的史上,有一個著名的公案叫做「郭象注莊子,還是莊子注郭象?」這句話源於東晉時期的哲學家郭象。
他為古老的《莊子》撰寫了一套詳細的註解,但這些註解深受其個人的道家思想影響,尤其是在他與佛教的辯論中。這使得人們質疑,我們真正閱讀的是郭象如何註解莊子的原意,還是其實在看莊子如何映照出郭象的觀點?
借用這個典故,我們可以對照當代的情境。當許多法師解釋《金剛經》時,他們經常融入自己的見解。這不禁讓人思考:是法師在傳達《金剛經》的真義,還是透過《金剛經》表達自己的佛學思想?
回歸經典,識真偽
當我們接觸這些古典文獻和其詮釋時,要謹記:最直接的方式了解原著的真正意義,仍然是直接閱讀原文,而不是完全依賴於後人的詮釋。
要明白經義,鼓勵大家讀原文。
謝謝您的說明
您好~~我最近這一年對宗教的書很有興趣,之前看了一本 南懷慬的”金剛經說什麼”,他裡面有關無所住而生其心的解釋和您的說明很接近,對於一個沒看過佛經的人來說,是一本很棒的入門書。不過還是有很多部分看不懂,目前正繼續努力加油中~~~
北京社會科學研究院 宗教研究所編譯的 《白話佛教經典》系列 有很中肯的白話翻譯,之所以說他中肯是因為內文全部只根據佛經原文直譯,佛經原文沒有講到的該書也不會去多做說明,少了許多主觀意思的詮釋。這本書可以一看,各書店都有。
如:「是法平等,無有高下。」他翻:「這法是諸法平等,沒有高下大小之分。」並沒有多加延說,優點就是能「保留原義」。但缺點就是要自行領悟,因此初學者建議就買類似你所說的《金剛經說什麼》那種開示性的書。
luzifur 於 2009/04/01 18:31 回覆
謝謝你ㄉ分享喔
心亦法 一切唯心”易”
「是法平等,無有高下。」——道德經:一陰一陽之謂道 這陰陽也是乾坤 日月清濁 動靜等等之對待當中取一個平衡–中,和 喜怒哀樂之未發之中 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這一切没有標準 全憑自己的用心 一切不咎於心(道心,良心) 就如”仁”字 本以人字搭配乾卦( 一切不於心(道心,良心) 就如”仁”字 本以人字搭配乾卦(一)以及坤卦(二)或(- -)而形成了仁字 一個人要把乾坤卦用得合宜,就符合仁的本意 也如”好字 以”男”跟”女”的恰當配合而皆事宜. 逹摩祖師:逹摩西來一字無 全憑心意用工夫 若要紙上尋佛法 筆尖醮乾洞庭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