咒語的力量

咒語的力量法則:仙佛的設定、信眾的念力,還是你的心?

想讓你的咒語更有力量?佛教咒語源自古老祈禱文,經過長期誦持與集體念力,能與佛菩薩共振,觸動祂的心,帶來加持!咒語的效力來自仙佛設定機制和誦持者的真心感召。專注於一法深入,才能讓你真正體驗咒語的力量。

Table of Contents

佛經原本全是外語,經文翻成中文,但咒語不翻

佛經最早是從梵文或巴利語翻譯過來的,當初那些高僧只是沒有把咒語翻譯過來罷了。其實,咒語就是一種祈禱文、讚嘆詞,或者是呼喚名號的方式,沒有什麼神秘的。

佛經的內容最初是以口耳相傳的方式流傳,後來才被記錄下來,主要使用的語言包括:

  • 巴利語(Pāli):南傳佛教的經典語言,比如《巴利三藏》。
  • 梵文(Sanskrit):北傳佛教和大乘佛教的重要經典,比如《般若經》、《法華經》。

當佛教傳入中國、西藏等地,經典就被翻譯成當地語言,像漢語、藏語這些。但咒語通常不翻,直接保持原音,結果大家聽不懂,就覺得它很神秘。其實你想想,藏音跟漢音的角色是一樣的,都是翻譯過來的版本,真正的原始語言還是梵文。所以,有人問要不要改成藏音,其實沒什麼差,因為它們本來就不是最早的語言。

如果你的母語是梵文,當你讀到佛經裡的咒語時,你看到的可能不是什麼神秘的詞句,而是菩薩在經典裡呼喚或帶領大家念誦的祈禱詞。只是因為現在大家聽不懂,所以才覺得這些詞神秘莫測。其實,念咒語就是在念別人的語言罷了,沒那麼玄乎。

咒語是祈禱 呼喚 讚頌的古外語

佛經本就是語言組成的,咒語的原始性質也不例外。其實,咒語最早可能就是完整的祈禱文或祝禱,而不是現代人所理解的「神秘符號化聲音」。

比如,在梵文裡,許多咒語其實有語法結構,是能夠翻譯成語句的,而不是毫無語意的音節。例如 六字大明咒「嗡嘛呢叭咪吽」,它其實是一個有含義的句子,其中「嘛呢」(Mani)是「珍寶」的意思,「叭咪」(Padme)意為「蓮花」。咒語的每個音節都有其象徵意義:

  1. 嗡(Om):宇宙的根本音,象徵身、語、意的純淨。它代表佛的智慧與慈悲的總體。
  2. 嘛呢(Mani):「嘛呢」意為「珍寶」,象徵菩薩的慈悲之心,如珍寶般帶來無盡的利益。
  3. 叭(Pad):「叭」是「蓮花」的音譯,象徵智慧的清淨,代表修行者雖生於污泥而不染的智慧與心境。
  4. 咪(Me):與「叭」結合,完整表示蓮花,意味從智慧中升起的純淨力量,能清除煩惱與束縛。
  5. 吽(Hum):代表一切願望的圓滿成就,融合身、語、意的力量,象徵與佛菩薩合一的成就境界。

「嗡嘛呢叭咪吽」可以概括為:「珍寶蓮花的智慧」。它不僅是咒語,更是一句完整的祈禱文,帶有清楚的語意與修行內涵。

同樣的,《大悲咒》的開頭「那摩喝囉怛那哆囉夜耶 也不是毫無意義的音節組合,而是一句完整的句子。

  • 「那摩」(Namo):意為「禮敬」、「皈依」。
  • 「喝囉怛那」(Ratna):意為「珍寶」,在佛教語境中,通常指三寶(佛、法、僧)。
  • 「哆囉夜耶」(Tāra):意為「救度」,也可指觀世音菩薩。

這句話的意思大致可以理解為:「禮敬珍寶,皈依救度者。」它本質上是一種對觀世音菩薩的祈禱與讚頌,並不是神秘的無意義發音。

不論是「嗡嘛呢叭咪吽」還是「那摩喝囉怛那哆囉夜耶」,它們的結構都說明,咒語本質上就是祈禱文,只是因為保留了梵文原音,使人覺得神秘。其實,誦咒的本質,就是用另一種語言來祈禱而已。

咒語的力量連結:仙佛對呼喚祈禱文的設定機制

佛經中的咒語,往往與特定的情境有關,並非無緣無故地出現。它們的力量之一,來自仙佛對祈禱文的設定機制。這些咒語在經文中,通常以明確的方式呈現,例如:經文內容的引導和仙佛錨點設定。

在佛陀或菩薩講法的過程中,經常會有這樣的引導語:「若你念誦以下文字,將可得到某種加持或修行的力量。」緊接著,經文便會給出一段咒語。這類語句表明,咒語的功能早已被設定好,並非單純的音聲,而是一種修行的工具。

咒語的本質,是幫助修行者集中意識,或與特定的佛菩薩建立連結。在最初的語境中,人們或許能夠完全理解它的語義,只是後來,隨著語言環境的變化,這些祈禱文才逐漸被視為「無法翻譯的神秘音節」。

比如,在**《大般若經》**中,佛陀傳授了許多咒語,但它們往往以「若有人誦此咒」或「念此名號」的形式出現。對當時的修行者而言,這些咒語並不是什麼玄之又玄的密語,而是具體的祈禱文,表達對佛法的皈依、請願與修行。只是後來,當人們不再熟悉這些語言時,這些本來可解讀的句子才變得神秘起來。

由此可見,咒語的力量之一,來自於仙佛的設定機制。它不僅僅是音聲的排列,而是與修行、祈禱、願力、加持密切相關的一種修法方式。

咒語的力量來源:集體念力

佛經與咒語的力量,除了來自仙佛的加持,還有一個關鍵因素——集體念力

我們其實不是在「念咒」,而是用另一種語言在祈禱。即使誦念時可能帶有口音(如漢音誦持的大悲咒),但持咒時的意念,加上眾人的共修與集體念力,便能感召佛菩薩,使得咒語產生力量。這也是為什麼,有些經咒即使後來才出現,依然能帶來感應。

例如,《楞嚴經》成書於中國,而**《白衣大士神咒》《高王觀世音經》**的來源更加特殊。《白衣神咒》和《高王經》都是後人所記錄的,但許多人念了之後卻能感受到靈驗。這不禁讓人思考——這些經咒為何會產生效應?如果明白這一點,就能理解咒語力量的來源。

為什麼《白衣大士神咒》有感應?可以誦念嗎?

普通的詩詞不會有感召佛菩薩的效果,比如唐詩「白日依山盡,黃河入海流」,念再多也不會產生佛法加持。但《白衣大士神咒》不同,因為它的核心是與佛菩薩共振,透過持誦來感召聖力。

當初人們如何感召佛菩薩?

—— 呼喚祂,祈禱,發願,承諾。

這與《白衣大士神咒》的內容如出一轍:

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摩訶薩(三稱三拜)南無佛,南無法,南無僧,南無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。怛垤哆,唵。伽囉伐哆,伽囉伐哆;伽訶伐哆;囉伽伐哆,囉伽伐哆,娑婆訶。天羅神,地羅神,人離難,難離身,一切災殃化為塵。南無摩訶般若波羅蜜。

這段文字翻譯過來,實際上就是一篇祈禱文,內容是皈依觀世音菩薩、請求護佑、祈願消災解難。這與許多佛經中的祈願方式一致,因此,即使它並非佛陀親口所說,也仍然能發揮感召力量。


祈求消業障的咒語:七佛滅罪真言

類似的還有《七佛滅罪真言》:

離婆離婆帝,求訶求訶帝,陀羅尼帝,尼訶羅帝,毗黎你帝,摩訶伽帝,真陵乾帝,莎婆訶。

這句咒語的翻譯,其實就是:

遠離,遠離一切罪障與煩惱!祈求佛陀的護佑與加持!獲得陀羅尼的力量,消除所有業障!摧毀一切罪業,清淨內心!願得到圓滿成就,最終解脫一切苦難!祈願一切功德圓滿,修行得以成功!

這就是它被認為能消業障的原因。


佛號與咒語都可以共振到菩薩內心

有人會問:「阿彌陀佛佛號阿彌陀佛心咒有什麼不同?」

阿彌陀佛心咒:

嗡 阿彌爹哇些 (Om Amideva Hrih)

其中Amideva 就是阿彌陀佛,白話翻譯就是:「祈請阿彌陀佛的聖力。」

心咒的結構與佛號不同,佛號是一種直接稱念,心咒則是更完整的祈請句,但它們的本質相同,都是在與阿彌陀佛建立連結,並通過念誦來累積共振的力量。


高王觀世音真經為何有感應?

《高王觀世音經》的來歷更為特殊,他是夢授經,也不是佛陀所傳,為何許多人有感應?其實他的情況與白依大士神咒類似。

雖然《高王觀世音經》並非佛陀所說的經典,但它的內容充滿了佛號七佛滅罪真言,使得人們在持誦時,自然與佛菩薩的加持力產生共振。

這部經文裡共出現了近60個佛號!

你等於是在反覆稱念各種佛菩薩的名號,這種大量的佛號持誦,產生了強烈的共振力量,使得不少人誦念後有所感應。


這些例子都說明了一個道理:

咒語的力量,不僅來自經典,更來自眾人的信願力與集體念力。

當人們長時間地念誦、發願,甚至形成共修,這股力量就會積累,最終產生強大的共振效應。即使一部後人所作的經典,如《高王觀世音經》,依然能夠讓人感受到佛菩薩的加持,因為它本質上仍然是一場與佛的呼應。

為何《白衣大士神咒》有效?

這樣你們就能理解虛雲大師的話了。

在外界許多法師批評《白衣大士神咒》是「偽經」的時候,虛雲大師卻給出了不同的看法,這就是智慧的展現。

當時,很多人認為《白衣大士神咒》不出自佛經,因此否定它的價值。然而,無論從古至今,這個咒語卻有許多靈驗的感應案例。虛雲大師對此的回應是:

「白衣大士神咒是沒有經典依據的。觀音菩薩化種種身,說種種咒,這個咒雖然經典中沒有,但也可能是觀音菩薩所傳。如果你已經修持《白衣大士神咒》很久,誦念得很熟,那就繼續念。如果從未修持過,則建議先持誦經典中確定流傳的咒語比較好。」

這番話點出了一個關鍵:經典記載有限,但佛菩薩的法門無窮無盡。 佛經並不可能記錄一切所有法門,沒記載全當詐騙,你不能這樣。佛菩薩因應不同時代、不同因緣而化現各種法門,有些咒語即便未見於經典,也可能是佛菩薩的慈悲示現。

大悲咒也是祈禱文的結構

祈禱文共振現象並不只發生在《白衣大士神咒》,許多咒語的原理都是如此。就《大悲咒》其核心也是一篇祈禱文。單看《大悲咒》的梵文原文,也不是神秘的「密語」,而是一種對佛菩薩的讚頌與祈求。

原文:南無喝囉怛那哆囉夜耶

翻譯:皈依慈悲的觀世音菩薩,祈求祂的救度與庇佑。

原文:南無阿唎耶 婆盧吉帝爍鉢囉耶

翻譯:皈依觀世音菩薩的智慧與力量,祈求祂能消除一切障礙。

原文:菩提薩埵婆耶 摩訶薩埵婆耶

翻譯:皈依大菩薩與偉大的覺悟者,願祂們引領眾生修行成佛。

這些句子清楚地展現,《大悲咒》並不是一串毫無意義的音節,而是一篇清楚的祈禱詞。這與許多其他咒語的結構是一致的,像《白衣大士神咒》與《高王觀世音經》,其內容核心也是不斷地皈依佛菩薩、請求加持、發願修行。

這也解釋了為何有些經咒即使沒有經典記載,仍然能產生感應——因為它們的結構與意義,仍然符合佛法的核心精神。當人們投入誦持時,念力、願力與共振力量就會讓它顯現效果。

所以,問題的關鍵從來不是「這個咒是不是經典記載的」,而是這個咒是否符合「咒語與菩薩共振的機制」

如果答案是肯定的,那麼它就有力量,也能感召佛菩薩。這正是虛雲大師的智慧所在——不糾結傳統,而知道法門萬千存於三千大千世界。

咒語的力量來源:呼喚共振到菩薩的心

我們誦念咒語之所以有效,不是因為它帶有什麼神秘的力量,而是因為它本質上是一種祈禱,是一種呼喚佛菩薩的方式

就像 不動明王心咒 的翻譯:

敬禮明王,一切金剛堅固的力量,加持實現。

這樣一來,就很好理解為什麼念咒語有效——因為我們用梵音祈禱文來呼喚、共振到菩薩的內心,產生感應。

這也就是為什麼虛雲大師說 《白衣大士神咒》不是佛說,但還是可以念

但有趣的是,虛雲大師雖然說可以念,他卻又建議 「以經典為優先」。這又是為什麼呢?

咒語建議以經典為先

虛雲大師認為白衣大士神咒可持誦,若可持誦就是有用呀,為何鼓勵以經典咒語為先?大師應該是認為非經典所傳太多地雷了。經典的咒語是有依據的,不容易踩雷。

經典的咒語是有依據的,不容易踩雷

經典是確定來自佛陀所傳的內容,而有些咒語雖然可能是佛菩薩所傳,但由於後世的增添與誤傳,也可能混入一些來源不明的內容。如果盲目修持,魚目混珠,你很可能踩雷,修到一個不知來歷的「假法門」。

此外,我個人認為還有其他因素在考量。

梵音可能在宇宙間廣泛流傳

經典的咒語是梵音,而梵音是佛陀時代的語言。雖然它也是地球上的語言,但有一種說法認為,它「可能」不僅限於地球,而是在其他世界(地球以外)也在普遍流傳。這一點我們無法確定,但至少可以肯定——中國漢語自創的咒語,應該不會在其他世界廣泛流傳

梵音持誦的人數遠超漢語,形成更強的共振

這就帶來了一個有趣的現象——當你用梵音誦咒時,全宇宙可能有無數的修行者同時在持誦,形成龐大的集體共振效應。這就像是在全宇宙範圍內共同呼喚佛菩薩,這股力量自然比你單獨用中文創造一篇祈禱文要強得多。

相較之下,中文只是地球上的一種地方語言,只有少部分人在使用,而白話文才不過一百多年,怎麼可能與已經流傳幾千年、甚至可能在宇宙間普遍流傳的梵音相比?

這就是為什麼在持咒和誦念佛號之間,許多高僧都鼓勵持咒,因為咒語本身就已經在直接呼喚佛菩薩,而且還是用梵音來念,這股共振力道自然更強。

《楞嚴經》為什麼有用?

現在回頭看看《楞嚴經》的問題。這部經典是在中國成書的,並不是印度原始佛經的一部分,但為什麼大家念了之後還是覺得有感應?

這種情況,其實跟 《高王經》《白衣大士神咒》 很像。

雖然這些經咒可能是後人所編,但它們的內容仍然符合佛法精神,並且大量出現佛號、咒語、正道教導,讓修行者在誦持時自然產生共振力量。因此,即使不是佛親口所說的經典,也依然能夠讓人感受到加持與靈驗。

楞嚴經里在把道教寫低了,其實不是佛教的問題,那可能是中國人寫的。

佛陀在世時,資訊還很落後,和中國並沒有文化互通,經文不可能會出現城隍爺、符咒、陰陽五行、龍王等字眼。

很多人覺得有感應,因為裡面都在講一些破除魔境的東西,這些觀念是好的。

如果有人像唸楞嚴經那樣的努力,像念楞嚴經那樣年復一年的背誦力行這段經文,我認為他一樣破除萬魔。

當我發現原來相應就是感召到菩薩的認同,得到加持,並且學習他的精神。修行就不再那麼神秘了

灌頂沒那麼神奇,做法也沒那麼神秘,護身結界也不是那麼的不可知。難的都不是那些,而是你真的感召到菩薩,修心並且提升心境了嗎。

念經就是要念自己的語言,咒語則不是

誦經和持咒,兩者的方式其實不一樣。

念經要用自己的語言,比如我們是中國人,就要念中文佛經,而不是原本的梵文經。為什麼?因為如果你聽不懂,你的佛法理解就弱,經文裡的真理對你來說就像聽阿拉伯語,沒有太大作用。經典的目的是讓你明白佛法的道理,而不是單純地念誦不懂的語言。

咒語就不念中文的,因為咒語的本質不是讓你理解,而是用來共振、呼喚佛菩薩

為什麼咒語不能翻譯成中文來念?

因為佛菩薩在各個世界,都是教誦同樣的咒語,而這些咒語已經有力量了。

你可以想像,佛菩薩在不同的世界,都用同樣的梵音咒語來教導眾生,那麼這些咒語就形成了一種龐大的能量場。當我們持誦這些佛傳的咒語時,等於是在與這股能量場產生共振,與佛菩薩的願力產生連結

這也是為什麼經典中佛陀所傳的咒語流傳已久,並且有可能不只是在地球上流傳。因為佛菩薩不可能只出現在地球,而不在其他世界,這些古老的咒語很可能已經超越地球的範圍,在宇宙的不同世界中廣為流傳。

相比之下,如果我們自己用中文創造一個新的咒語,那它就沒有這股共振的力量,因為它沒有在其他世界被傳誦、被修持過,也不會有足夠的念力積累。這就像是一首沒人唱過的新歌,和一首千百年來無數人傳唱的歌曲,兩者的影響力當然不同。

你自己創造咒語沒用,因為沒有共識支持

咒語之所以有效,是因為它被佛菩薩傳授,並且經過無數修行者持誦,形成了強大的共振。如果你在21世紀隨便創造一個咒語,然後期待它能發揮作用,那是不可能的,因為沒有共識支持,也沒有修持的累積。咒語之所以有效,是因為它被佛菩薩傳授,並且經過無數修行者持誦,形成了強大的共振。如果你在21世紀隨便創造一個咒語,然後期待它能發揮作用,那是不可能的,因為沒有共識支持,也沒有修持的累積。

但話說回來,我們之前講過,咒語的本質其實就是祈禱文,是為了讓菩薩的心被你感召

因此,對於修行禪定很深的高僧來說,他們甚至不需要特定的咒語或繁瑣的儀式,只要一句話,甚至直接呼喚本尊,就已經能夠感召到菩薩,產生相應的加持與護佑。

像我家要祈請自己的本尊降臨時,只需呼喚與祈禱,祂就來了,甚至不需要任何儀式。因為當你與本尊建立了緊密的連結,本尊與你已經產生了共鳴,你根本不需要透過各種法術來召請。

這就是為什麼修行要「一法深入」。

一法深入,比修一堆咒語更重要

一法深入!這永遠是修行的秘訣, 無論你是哪派哪法門都一樣。

修行不是學得多就有用,而是要深入修持。如果你已經感召到某一尊佛菩薩,那麼祂的所有咒語對你來說都會有效果,因為你已經建立了連結。

比如說,如果你已經與觀世音菩薩感應相應了,那麼祂的大悲咒、白衣大士神咒、六字大明咒對你來說就都會產生作用,因為關鍵不是你念了多少不同的咒語,而是你是否真正與本尊感應了

你已經感召到觀音菩薩了,難道祂的大悲咒會對你無效嗎?當然不可能。

這也是為什麼很多高僧大德,一生專修一個法門,最終成就圓滿。他們不會今天念這個咒,明天學那個咒,而是長期專注修持一個本尊,當這個本尊的力量與自己產生共振後,所有相關的法門自然都能通達

所以,重點不是學得多,而是修得深。這才是咒語真正發揮力量的關鍵。

漢音、藏音、梵音都可以,不要執著於發音

無需糾結發音,關鍵是與菩薩的共鳴

很多人把咒語當成「魔咒」,糾結於發音到底該用梵音、漢音還是藏音,覺得發音不標準就沒效果。其實,對佛菩薩來說,你只是用一種帶口音的祈禱文在呼喚祂,並不影響共振的力量。

就像 阿彌陀佛心咒的「阿彌爹哇」(Amideva),其實就是「阿彌陀佛」的梵文發音,音調不同,但意思完全相同。

這就像老外學中文,他們可能會把「謝謝」說成「洗洗」,把「吃飯」說成「痴飯」,甚至把「中國」說成「鍾鍋」。但我們還是能聽懂他在說什麼,因為語意沒有變。

同樣的,我們在念英文時,也經常發生這種情況:

  • 「Thank you」念成「三Q」
  • 「Burger」念成「布格」
  • 「Google」念成「孤狗」
  • 「Pizza」念成「批薩」

雖然這些發音不完全標準,但意思並沒有改變,對方還是能理解。同樣的道理,佛菩薩當然能聽懂我們的祈禱,不會因為音調不同而「聽不懂」

為什麼漢音咒語也能共振?

有人問:「那麼多人用漢音念咒,真的有效嗎?」

答案是肯定的,因為咒語最早就是用漢字來記錄拼音的,就像老外用「拼音」來學中文一樣。如果一個外國人說「鍾鍋」代表「中國」,只要聽得人多了,大家自然就能理解這個發音。同理,如果大量修行者用某種語調誦咒,這個發音自然會形成共振,並且有效

我們現在持誦的咒語,正是這樣流傳下來的——用漢字拼音記錄,經過千百年的傳誦,形成共振效應。所以,不管是漢音、藏音還是梵音重點不在於發音,而在於持誦的念力與共振,這才是咒語真正的力量所在。

仙佛設定機制——咒語的緣起

許多經典常有這樣的記載,記載著佛菩薩教導持誦咒語會得到什麼幫助,於是傳下法門。

在很久以前,有人向菩薩請求法門。菩薩教導眾生修行的方法,並給予一段指引:「你們誦念這句話,誦多少遍,我會感應而來。」

這句話不僅僅是當時的教導,菩薩在每個世界傳法時,都傳授同樣的指引。因為當無數修行者共同持誦同一句話,集體的念力會產生強大的共振,使得感應更加容易。

例如,若有人問:「菩薩,我想得到您的護佑,該怎麼做?」

觀世音菩薩可能會回答:

「若有眾生念誦『嗡嘛呢叭咪吽』此咒,即得我加持。」

這句話的梵文版本就是——「嗡嘛呢叭咪吽」(Om Mani Padme Hum)。

這六字大明咒,千百年來在各個世界廣為流傳,無數人持誦。當你持誦這句咒語時,就與菩薩的願力共振,與無數修行者的念力場相連,感應自然更快、更強。

集體念力讓某語句產生能量——植物實驗

語言本身沒有能量,念的人多了才會變得有力量

語言最初只是符號,沒有特殊的力量,但當無數人重複使用、誦念時,它會開始累積影響力,甚至改變現實世界。這就是集體念力的效應——語言因為「集體共振」而變得強大。

阿聯酋杜拜曾經進行了一項著名的植物實驗,清楚展現了當某句話被大量人念誦、產生共識後,它就會積累能量,影響物質世界


杜拜植物實驗:語言為何能影響植物?

給你們看一個影片:https://youtu.be/ANVDgZrMFV4?si=fclGdE0SRoie6uW8

這項實驗的過程如下:

  • 兩株生長狀況相似的植物 被放置在相同的環境中,接受相同的水分、陽光和養分。
  • 左邊的植物 持續接受路人的負面語言,如「你長得真醜」、「你沒用」、「你快枯死了」等。
  • 右邊的植物 則接受讚美與正面語言,如「你好漂亮」、「謝謝你」、「希望你健康成長」等。

兩週後,結果令人震驚:

✔️接受稱讚的植物依然茂盛、綠意盎然。

✔️受到負面言語的植物卻出現枯萎、葉片下垂,甚至部分發黃的情況。

這說明了什麼?

植物並不會理解語言,它也不會因為單獨某個人對它說話而變化。真正影響植物的是,這些話語已經被無數人反覆使用、形成共識,最終產生了一種「共振效應」,影響了植物的狀態。

這裡的關鍵點是:

✔️如果某句話本身沒有累積集體念力,那麼它對植物是不會有影響的。例如100年前你罵植物「傻逼」是沒有破壞性的,但在今天是有傷害的!

✔️但如果這句話經過無數人不斷地重複,並且與強烈的意念連結,那麼它就會產生能量場,開始影響現實。

集體念力如何讓語言變得有力量?

這可以用一個很簡單的例子來說明——「傻逼」這個詞的能量變化

一開始,這個詞根本沒有任何能量。

  • 在200年前,「傻逼」這個詞並不存在,也沒有人使用,所以它只是一串毫無意義的聲音,說出來不會產生任何效果。
  •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,這個詞逐漸成為罵人的詞,並且被無數人帶著憤怒、鄙視、嘲諷的情緒來使用。
  • 久而久之,「傻逼」這兩個字已經承載了強烈的負面集體念力,甚至不需要帶情緒地說,光是念出來,它的負能量已經足夠影響人心。

如果我們回到200年前,對著植物說「傻逼」,它不會有任何影響,因為這句話當時沒有「負能量共識」,沒有累積「集體念力」。但現在,這個詞已經成為罵人的詞,即使用機器播放,也會產生負面影響。


咒語為何能產生感應?因為它承載了千年的集體念力

如果「傻逼」這個詞能在短短200年內,因為人類的使用而變成一個帶有強大負能量的詞,那麼佛菩薩傳授的咒語,經過數千年、無數修行者的誦持,它所積累的念力場將會是多麼強大?

例如,六字大明咒「嗡嘛呢叭咪吽」,這句話千百年來被無數修行者念誦,它已經形成一個龐大的能量場。當你念這句咒語時,你的念力不只是你個人的,而是與所有修行者的願力相連,這就是「集體念力」的影響。

這就是為什麼佛菩薩的咒語不能隨便創造,而必須是經過千年流傳的咒語——因為它們承載了強大的集體念力。然而,這並不意味著沒有集體念力的咒語就無效。事實上,若佛菩薩與你有特殊的協定,傳授你一個鮮為人知的密咒,那麼即使缺少了集體念力的支持,它仍然可以發揮極大的力量。這是因為「仙佛設定」這個條件的加持,是針對你加持。少了一個條件,卻同時被另一個更強大的條件滿足,所以咒力來源是看多方面的。

咒語的形式不一定是祈禱,也有讚美、呼喚等

咒語不一定是祈禱,它也可以是讚美、呼喚等。以釋迦牟尼佛心咒嗡牟尼牟尼嘛哈牟尼耶娑訶」為例,這個咒語聽起來不像我們通常理解的加持請求,而更像是一種佛號

首先,「釋迦牟尼佛」的意思是指來自釋迦族的聖者、覺悟者,而**「牟尼」在梵語中是「聖者」的意思。所以,當我們誦念「牟尼」時,實際上就是在呼喚佛陀**,表示對佛陀的崇敬和讚頌

這句心咒的意思可以理解為:

「呼喚聖者,聖者,至高無上的聖者,願一切圓滿成就。」

雖然這並不是一個祈求加持的咒語,但它並不意味著它沒有加持的效果。


心咒的萬用性——因為它的設定機制

那麼,如果這樣的心咒不是祈禱,那我們該如何觀想它呢?

其實,心咒是萬用的,你可以用任何方式來觀想它,這並不是固定的形式。心咒的力量來自於你與咒語本身的連結與共鳴

比如,假設有個超人告訴你:「只要你喊一聲『超人快來』,我就會感應到來幫助你。」這時候,你喊那個名字,其實並沒有明確要求他來幫你,但因為這是他設下的機制,所以他一定會感應並幫助你。

類似地,阿彌陀佛心咒的梵文並不直接祈求加持或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但誦念這句咒語後,確實有讓信者往生極樂世界的效果。這是因為佛菩薩設下了「仙佛設定機制」,根據經文的指引,當你誦念這些咒語時,佛菩薩會依照願力加持**,實現預定的效果。

咒力秘密的的十大重點總結

  1. 佛教咒語其實是失傳的外語,原本是完整的祈禱或呼喚文。
  2. 咒語實際上是這些外語的祈禱、呼喚與讚頌。
  3. 咒語的發音無論漢音或藏音都可以,就像我們聽外國人講中文,基本上可理解。
  4. 咒語的功能在於透過呼喚與菩薩產生共振。
  5. 咒語的力量來自於集體的念力,這使咒語產生極大能量。
  6. 咒語的力量來自於長期的持誦,以觸動佛菩薩的心。
  7. 咒語的力量來自於仙佛設定機制,這使得咒語成為仙佛的呼喚錨點。
  8. 咒語的力量來自於與佛菩薩的連結,若無法感召菩薩,咒語便無效。
  9. 修行應專注於一法深入,而非學習過多咒語。
  10. 咒語的力量必須依賴集體念力、設定機制、誦持者的感召,缺一不可。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分享